您好,欢迎访问365体育比分直播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乡镇环保 > 正文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6/8/16 来源:本站 浏览: 次 字号:

近年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努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农村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环境问题比城镇环境问题更复杂化和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 群众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一是农村环保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早期制定的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主要侧重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涉及农村环境问题的多侧重于防治农药、化肥污染方面,对于农村村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的防治方面工作无法可依。二是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欠缺。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相当一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还是比较淡薄,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垃圾一埋(倒)了之,污水一排了之”。三是乡(镇)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生态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很多乡(镇)村干部虽然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对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面对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等实际困难,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在工作上处于消极应付状态。

(二) 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一是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化肥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技术落后,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耕地质量,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二是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随着设施农业的普及,农膜使用量的逐年上升,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残留在地表和土壤中,大多数不可降解,污染了环境。三是秸秆焚烧乱抛现象依然存在。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个系统性工程,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技术来解决该问题,所以即使严防死守还会有燃烧秸秆现象,还有很多农作物秸秆堆放在田头,对水源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四是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突出。农村养殖产业发展迅速,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大多数的养殖场所设施简陋,管理粗放,大部分的粪便未经处置直接排放,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造成附近空气恶臭、地表水恶化,给周围农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三)环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足。新农村建设使人口分散变为集中,但规划和环境管理相对滞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失,垃圾堆放点简陋,垃圾清运不及时。二是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不到位。目前全区每个乡镇都建有污水处理厂,但正常运行的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基础设施不到位,管网建设等问题还很特出,运行的费用还存在很大的困难。三是环境监管能力不足。环保局、住建局、农委等部门,都具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但部门之间有些职能相互交叉(如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而对于农村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处理等涉及农村环保工作的核心问题,部门之间工作留有空白、职能严重缺位。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努力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通过举办“三下乡”文艺汇演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要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通过青少年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家庭,影响社会。要加强对农民等生产者的科技文化教育,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逐步从传统的耕作方式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

 (二) 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科技支持。一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药对土地的污染,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二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大力发展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型“白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要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增加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四要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尤其在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发展节水农业、农产加工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多渠道争取和利用资金,加快排污管网和垃圾清运处理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以BT、BOT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环保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要在污染源专项治理、区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改水改厕、能源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积极推广适合农村的污染处理技术,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站和生活垃圾处理站,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使农民的生活垃圾得到及时处理,不再产生污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