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为何没有攻占陕西?8年没能过潼关,13朝都城有何玄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到11月8日,日军攻占山西太原,计划通过控制黄河渡口进攻陕西,以切断华北与西北的联系。为此,日军第108师团、第20师团和第109师团分为两路,沿黄河推进。

到了1938年,日军已占领了黄河东岸的渡口,准备进军西北。为了保卫陕西和西北,黄河防线成为关键。为了防止日军渡河,我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八路军和国民党驻陕军联合防守,双方共同制定了作战计划并分配了责任区域。

1938年3月,日军展开了西渡黄河的行动,但面对我军坚固的河防工事,进展缓慢,损失惨重。3月13日,日军调集了2000名精锐部队,并携带渡河工具和重炮,企图突破神府河防线。然而,在激烈的交战中,日军被我军精心布置的火力陷阱困住,最终退回兴县。此战,我方击毙敌人百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在保卫陕西的战斗中,潼关保卫战也不容忽视。1938年2月,日军占领了运城风陵渡,距离潼关仅一河之隔。3月7日,日军突然轰炸潼关,国民党46军28师急忙赶来支援。经过激烈的战斗,国民党军队成功击退日军,毙敌100余人,摧毁敌军两门山炮。然而,日军并未放弃,几天后再次发动进攻,战斗持续了数月。直到1940年,潼关的战士和当地百姓合作修建了15公里的铁路,为伤员的运输和物资供应提供了支援。

在这场保卫陕西的战争中,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这与陕西人民的奋勇抵抗密不可分。同时,日本的华北方面军由于兵力不足等问题,未能按原计划进攻西北。1939年,日军已陷入颓势,国内经济衰退,战争进展艰难。因此,日军改变了战略,将目光转向东南,通过掠夺东南地区的资源以增强国力,暂时放弃了西北。

此外,苏联的存在也是日军不敢贸然进攻西北的原因之一。日本在进攻西北之前,必须解决渡黄河的问题,并密切关注苏联的动向。苏联为中国提供的援助,包括技术支持和西北国际路线的修建,也让日本产生了顾虑。尤其是担心激怒苏联,可能引发苏联参战。

因此,日军始终未能成功进攻西北。除了陕西的军民英勇抗战,日军也面临着内外困境,兵力不足、资源短缺以及外部威胁使得他们无法全面推进。最终,日军只能放弃西北,转而将焦点集中在其他战区。

这场战斗展现了陕西人民不畏牺牲、勇敢抵抗的精神。保卫陕西不仅仅是保卫一块土地,更是捍卫了中国的尊严。三秦儿女们用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进攻,他们的英勇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