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
千尺塔为什么又叫“皇后塔”?千尺塔,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相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在大周山下朱家峪选纳曹家女子入宫,次年即景佑元年(1034)就册立为皇后。曹皇后原来是一位民女,出生在大周山下的朱家峪,她幼时善良懂事,喜爱文墨,因其头部和脸上都长有病疮,遭到嫂嫂的虐待,被赶到山中放牧。女子在山中放牧的同时,还用树枝在山石上习文练字,其精神感动了山神,从山石间流出一股墨汁来,供女子练习书法。
长此以往,女子沐浴在墨香和山上中草药的药味中,头上脸上的病疮竟不见了,而变得美丽漂亮、楚楚动人。此传说传到了宫内,宋仁宗便派人把她接到宫中做了娘娘。后来女子却过不惯宫中锦衣玉食的生活,思念家乡,郁闷成疾。宋仁宗便命人在她的故乡建座塔,同时在宫内建筑“望乡楼”,以便皇后登楼望塔,解其思乡之愁。望乡楼很快就建成了,可千尺塔却迟迟建造不成,为此宋仁宗还杀了不少工匠。要知道建造一座千尺高的塔谈何容易,当时有一位聪明的工匠就出主意,以羊群驮砖,白灰浆砌筑,把塔建于大周山上。很快一座八级六角阁式塔就建立在大周山之巅,因此,大周山也叫塔山。
此后,曹皇后就能站在开封的望乡楼远眺家乡的千尺塔了。如今在大周山南侧悬崖巨石旁,有一泉眼,泉眼上边刻有“润笔泉”三个大字,相传是曹皇后当年写字润笔之处。从润笔泉石级而下6米左右,有一块巨大的青石,上边有大大小小模模糊糊的字迹,传说是曹皇后的“写字崖”。
千尺塔是“曹皇后”塔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了千年,但千尺塔建于圣寿寺内,寺内现存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碑文中的记载却是另外一个人的故事。“此定光所以至也。是虽去矣,灵气犹存;身虽逝矣,骸骨尚在。此塔记之所以立也。”此段记述说明,定光和尚,五代至北宋早期人是北宋高僧,主要活动于南方,淳化年间(990—994)坐化,似曾来此山并圆寂在这里,千尺塔即是为纪念他而建。
千尺塔
寺内另有三尊残石佛。塔周围有砖石垒砌寨墙,依山势起伏而建,寨墙东、南、北三面辟拱形券门,其中东、南门均镶嵌石刻匾额,上书“钺佛寨”三大字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刻。千尺塔建筑于自然地表上,历经近千年,有文献记载的地震有29次之多,其中1813年的大地震震中就在10多里远的贾峪村西的谷山,谷山顶的祖师庙存有关于这次地震的碑刻。在这次地震中,千尺塔周边的庙宇塌了,千尺塔却矗立至今。
千尺塔是中国佛塔演变的实物标本,对研究古建筑具有重要价值。1986年11月21日,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号,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曹皇后”思乡心切的美丽传说,还是纪念定光和尚的遗迹,远去历史的谜团在我们面前已呈现不出它本来面貌,但这一切似乎都已不重要,现在的塔山已成为了人们假日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小编语
大周山!山峦起伏,横无际涯,古色古香的寨墙,郁郁葱葱的林木,与轻盈秀拔的千尺塔,交相辉映,大自然的神功雕琢,把古老的塔和山化为不朽的传奇!我们要细心呵护这承载历史和记忆的古建筑,延续这灿烂文明的历史文化!
责编:张智|编辑:李静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